3月中旬以来,学校党委书记朱伟新和院长张俊平走上讲台,为2015级学生讲授春季学期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(以下简称“第一课”)。 张俊平院长以“创新漫谈”为主题分别在天河校区和花都校区为2015级部分学生开讲了精彩的“第一课”,教学内容围绕“什么是创新?”“我们能创新吗?”“如何培育创新思维?”三个部分展开。张俊平院长的课堂集“高屋建瓴”和“通俗易懂”于一体,既有理论和学术深度,又结合他自身丰富的社会阅历列举了大量翔实的关于“创新”的案例,让听课的学生们“脑洞大开”,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对“创新”的认知程度,回答了部分学生对于“创新”认识的种种疑问,将“创新基因”深深植入学生脑中。

朱伟新书记的授课承接张俊平院长的授课内容并与之环环相扣,以严谨的逻辑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们对于“就业创业”问题的理性认识。
朱伟新书记以“聚焦2016年全国两会”为主题,对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和两会上出现的热点词汇进行扫描,并将两会精神与我们高职院校的实际相结合,与现场的师生们一起重点关注了“工匠精神”和“就业创业”问题。在课堂上,朱伟新书记首先通过“大数据”“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对‘全国两会’的关注度越高”启迪在座学生的思维,“不同的群体所关注重点都不一样,取决于一个人的社会责任、义务、和需求”。随后,重点围绕我们学生关注的“就业创业”热点问题,分析了目前高职学生的“就业”形势,梳理了国家层面最新出台的扶持大学生群体“就业创业”的若干政策。朱伟新书记殷切寄望在座的大学生们,面对复杂的就业形势和未来的挑战,要积极的改变自己,努力的打造自己,增强自己就业创业的能力,提升自己的竞争力:一方面,“要认清现实,培育起积极阳光的人生态度”;另一方面,要“志存高远”、“脚踏实地”,既要努力提升自我核心竞争力,还要培育精益求精的“工匠精神”,打好就业基础。

最后,朱伟新书记还围绕“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培养怎样的‘工匠精神’”问题,与在场的师生们共同分享了自己的见解。他认为,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,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,它“落在个人层面,就是一种认真精神、敬业精神。”古语云:“玉不琢,不成器”。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、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,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,创造出新成果。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,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,是企业、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,也是高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。“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而言,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。”面对外在环境的变化,学生既要充分认识到就业的艰难,又要通过各种手段提升自身“内功”,最终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、拓宽自己的就业面。
党委书记、校长站在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讲授“第一课”,是我们学校贯彻落实《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办公室关于做好2016年春季学期高校党委书记、校长上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的通知》(粤教工委思函〔2016〕4号)的具体行动,也是学校从政治和全局高度出发,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,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举措。目前,这项工作已经“制度化”和“常态化”,受到了广大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欢迎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(文/ 张文风 陈伟平 图/贾先涛 梁洁洁 聂文锋)
|
|